作者:華評
昨日(12日),對于日前頗受關注的審計署曝光的廣西馬山縣扶貧問題,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云回應表示,“只要侵害了老百姓的利益,絕不會放過”,并透露馬山縣政府已于9月初對有關情況進行了核實,其中超過貧困標準的3048人已全部暫停享受扶貧政策。(10月13日《新京報》)
從審計署公告的情況來看,該扶(貧)的沒扶(貧),大筆一揮就脫貧;不該扶(貧)的亂扶(貧),有車有房也是貧。大量國家扶貧資金躺在賬戶上睡大覺,是這個還號稱近年來脫貧任務完成“較好”的馬山縣,最為“鮮明”的特點,截至7月底,該縣財政扶貧資金專戶結轉結余9234.14萬元,占該縣2014年度公共財政收入的43.73%,其中2014年及以前年度結轉結余資金7056.14萬元,導致百香果種植等多個產業(yè)扶貧開發(fā)項目和貧困村沙石屯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進緩慢,影響了貧困村整村推進和產業(yè)扶貧到戶等扶貧政策實施效果。
針對貧困地區(qū)扶貧開發(fā),幫助貧困地區(qū)群眾迅速脫貧共走富裕之路,國家不僅提供了很多優(yōu)惠扶貧政策,用于這些地區(qū)的扶貧資金投入也是逐年增多,然遺憾的是,在扶貧資金的使用和各項工作落實中不但問題多多,某些地方甚至只見扶貧投入,不見脫貧“水響”。盡管問題不少,但與廣西馬山縣相比,顯然還是“小巫見大巫”。“精準扶貧”,更需要找準扶貧對象、研究貧困原因,然后“對癥下藥”進行幫扶,全過程都需要強調一個“精準”;然從馬山縣的實際情況看,非但不像是“精準扶貧”,反倒像是精準“添富”,3000多不符合扶貧建檔立卡標準的扶貧對象,足以說明這個縣對貧困人口家庭的數(shù)據(jù)采集就沒有任何真實性可言。但對于應付上級的脫貧任務指標,造假工作卻顯得非常“專業(yè)”,數(shù)字比例不僅恰到好處,如果不是審計細心,根本難以發(fā)現(xiàn)破綻。
馬山縣在扶貧工作呈現(xiàn)出的問題,顯然不是孤立的個案,尤其扶貧對象的“亂點鴛鴦譜”和脫貧數(shù)據(jù)的造假,其目的非常明顯,就是一方面要保住貧困縣的帽子,享受國家和地方多項優(yōu)惠政策和爭取更多扶貧資金。而另一方面,又以“精準扶貧”和脫貧成績來為主政領導換取升遷的政治資本,國家的扶貧政策和資金不僅在馬山被全部“架空”,該扶的沒扶,不該扶的亂扶,甚至連扶貧脫困最迫切需要的基礎工程建設,也還都停留在紙面上,幾乎沒看到有任何實際效果。而值得注意的是,審計署之所以選取廣西馬山縣進行抽查和跟蹤審計,是因為該縣“貧困人口基數(shù)大且近年來脫貧任務完成較好”。沒想到這一跟蹤審計,實際落實情況居然讓人大跌眼鏡。
脫貧任務完成“較好”的馬山縣,2454名被扶貧對象居然是人均超過一輛汽車的“窮人”,這已經不是一般的荒唐,其中折射出的問題更需要引起各方關注與思考,在對落實扶貧嚴重不作為進行嚴肅問責追究的同時,更需要建立和完善相應“精準”的監(jiān)督機制,再不能讓國家的扶貧政策和扶貧資金成為貧困地區(qū)百姓眼中的“畫餅”,扶貧不作為和亂作為,已經不是簡單的民生冷漠,更是突破道德底線的“犯罪”。(華評)